移至主內容
EN
簡
關於我們
願景及使命
主席的話
組識架構
董事會
名譽顧問
執行委員會
籌備委員會
黃金時代學院督導委員會
秘書處
黃金倡議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中銀人壽第九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展會資訊
主辦及伙伴機構
高峰會議程
中銀人壽智齡世代特區 – 活動節目表
智齡工作坊 – 活動節目表
參展會員名單
可持續發展
訪客規則
常見問題
參展會員專區
宣傳小冊子
場地平面圖
巴士車身設計比賽
歷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第八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3)
第七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2)
第六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1)
第五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0)
第四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9)
第三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8)
第二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7)
第一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6)
精彩回顧
展後報告
查詢
黃金時代學院
智齡照顧實驗室
智齡照顧實驗室3.0
智齡助理
智齡照顧實驗室2.0
計劃簡介
黃金大使
成效評估發佈
黃金時代「疫」風同行支援計劃
調教金仔計劃
黃金創新動力
第五屆「黃金創新動力」計劃 (2022)
黃金創新動力2017-2020
黃金智齡動向
伙伴協作
URA 學建關愛 —「健齡樂聚」
動齡灣仔
「樂活銀齡」會員計劃
黃金點滴
黃金新趨勢
《群策智齡》
《群策智齡3》
《群策智齡2》
《群策智齡1》電子書
智齡世代傑出領袖大獎2024
智齡世代大獎
第二屆智齡世代大獎 (2022)
得獎隊伍
第一屆智齡世代大獎 (2021)
問卷調查
「長者再就業」調查2023
《攜手共建第二人生》白皮書 2023
香港智齡生活調查2021
諮詢建議書
黃金資料庫
媒體報導
新聞稿
媒體報導
黃金時代專欄
傳媒查詢
黃金時代通訊
黃金時代頻道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精彩重溫
智齡抗疫新世代
逆境中的光芒
採訪「廚尊」
廣播節目
「『型』接智齡城市」
「踱水不如踱蹻」
「原來生活好快樂」
刊物
會刊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展後報告
年度報告
支持我們
捐款支持
企業夥伴
市場推廣服務
中小企市場推廣獎勵計劃(2024)
成為會員
成為義工
加入我們
Search
訂閱我們
聯絡我們
分享
EN
簡
訂閱我們
聯絡我們
分享
Toggle navigation
EN
簡
關於我們
願景及使命
主席的話
組識架構
董事會
名譽顧問
執行委員會
籌備委員會
黃金時代學院督導委員會
秘書處
黃金倡議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中銀人壽第九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展會資訊
主辦及伙伴機構
高峰會議程
中銀人壽智齡世代特區 – 活動節目表
智齡工作坊 – 活動節目表
參展會員名單
可持續發展
訪客規則
常見問題
參展會員專區
宣傳小冊子
場地平面圖
巴士車身設計比賽
歷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第八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3)
第七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2)
第六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1)
第五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20)
第四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9)
第三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8)
第二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7)
第一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2016)
精彩回顧
展後報告
查詢
黃金時代學院
智齡照顧實驗室
智齡照顧實驗室3.0
智齡助理
智齡照顧實驗室2.0
計劃簡介
黃金大使
成效評估發佈
黃金時代「疫」風同行支援計劃
調教金仔計劃
黃金創新動力
第五屆「黃金創新動力」計劃 (2022)
黃金創新動力2017-2020
黃金智齡動向
伙伴協作
URA 學建關愛 —「健齡樂聚」
動齡灣仔
「樂活銀齡」會員計劃
黃金點滴
黃金新趨勢
《群策智齡》
《群策智齡3》
《群策智齡2》
《群策智齡1》電子書
智齡世代傑出領袖大獎2024
智齡世代大獎
第二屆智齡世代大獎 (2022)
得獎隊伍
第一屆智齡世代大獎 (2021)
問卷調查
「長者再就業」調查2023
《攜手共建第二人生》白皮書 2023
香港智齡生活調查2021
諮詢建議書
黃金資料庫
媒體報導
新聞稿
媒體報導
黃金時代專欄
傳媒查詢
黃金時代通訊
黃金時代頻道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精彩重溫
智齡抗疫新世代
逆境中的光芒
採訪「廚尊」
廣播節目
「『型』接智齡城市」
「踱水不如踱蹻」
「原來生活好快樂」
刊物
會刊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展後報告
年度報告
支持我們
捐款支持
企業夥伴
市場推廣服務
中小企市場推廣獎勵計劃(2024)
成為會員
成為義工
加入我們
Search
訂閱我們
聯絡我們
分享
臨終選擇 安心他往
Day 2
高峰會議程
×
下午 1:30
-
下午 3:00
智齡創意坊
廣東話
臨終選擇 安心他往
華人文化對「善終」有一種無形與無盡的追求,這種強烈的傳統觀念,往往在現今先進醫療體系下形成錯配,照顧者希望「盡做」和「盡救」的心態以至身心俱疲,也令臨終者能「壽終正寢」的機會更低,一路未能好走,適得其反。
醫療技術一日千里,走進臨終期的長期病患者愈來愈多。本環節嘗試從不同角度探討本港在臨終照顧及末期醫療決定所面對的挑戰,分析如何選擇在院紓緩治療服務及安辭在家寧養照顧,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別」。
討論嘉賓
鍾一諾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
鍾教授 2005 年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公共衛生科學士及碩士學位。在 2011 年從香港大學取得公共衛生科博士學位。鍾一諾教授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任教,並現正負責一項政府委託有關長者與臨終照顧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是以公共衛生倫理與公平原則,來設入人口健康與醫療護理的議題,從而在醫療服務、 系統及政策上提出循證的建議。
黃志安先生
東華三院安辭服務及安辭在家寧養照顧服務
註冊社工,前贐明會中心主任,現任東華三院安辭服務計劃主任,從事晚期照顧及哀傷輔導多年,致力將有關服務落實在社區中推行。
胡金榮醫生
紓緩醫學專科醫生
紓緩醫學科專科醫生,現職明愛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在臨床服務以及醫學教育外,積極參與紓緩醫學研究以及於公眾層面推動生死教育。
主持人
伍桂麟先生
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
伍桂麟先生是一名註冊遺體防腐師及跨媒體創作人,並致力推廣「從死看生,活好當下」,嘗試打破大眾『死留全屍』的觀念。2011年發起推動「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同時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及生死教育學會前會長、「生死教育」和「陪着你嘔」facebook專頁的管理員,以及數碼電台D100節目「生命21克」主持。